
年化收益率130%以上的基金是不是最好的基金
年化收益率130%以上的基金不一定是最好的基金。
如果一个基金能够长期年化收益率达到130%以上,那么它绝对是最好的基金。但是,一个基金能够长期年化收益率达到130%以上吗?这个是根本就不可能的。那就来看一看,一个基金一年的收益率达到130%以上,它是不是最好的?
我们就看一看,刚刚过去的2020年权益类基金收益的情况。
收益率最高的基金达到160%以上,这个是远高于130%的收益率。
所以一年收益130%的基金,它不是最好的基金。
其实买基金没必要去挑最好的,你只要挑长期表现都很优秀的基金就可以了。比方说你要挑收益率最高的基金,那就是华夏大盘混合了。它是目前唯一的一个40倍基,也就是说成立以来收益率超过4000%。
但是我们看一看它最近几年的收益情况,在排名前几的基金里面,并没有它的身影。
你要知道基金的收益波动性是很大的,今年表现很好,明年可能表现一般,甚至表现很差,都是有可能的。所以你想挑得最好的,几乎不可能,你只能说去挑一个长期表现都很优秀的。如果觉得有用,就点赞关注支持一下吧!
有更多理财问题可以给我私信。
买一支基金,涨20%卖一半,卖完每天再加,合理吗
一只基金长20%已经不错了,卖一半锁定部分利润,留下一半要看机会吧?当然还是要看看基金持有的个股怎样?卖完以后如果是持续上涨,建议原地卧倒,不要每天都加,可以在回调的时候适当加仓。基金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健一点的产品,毕竟人家基金经理比普通散户要更专业一点。而且持股方面会有多只股票选择。
结论:不合理。
为什么,基金止盈不是这么操作的。
作为获得CFA资格的基金从业人员,13年投资经历的老司机,云舒看到这些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,觉得需要给广大新基民好好理一理,如何避开大坑,如何玩转基金止盈。
止盈的意义什么?在于锁住利润。首先,云舒问大家,对于存款、宝宝类的货币基金、低风险银行理财这样的产品,大家有看到有人在讨论止盈么?并没有吧。
为什么呢?因为这样的产品风险小,收益稳定,基本上没有下跌亏损的可能。
那基金为什么要止损?
这是因为股市有波动,基金净值也有波动。这导致基金的收益与持有基金的时间并没有必然关系,并不是一直持有就能挣钱,并不是持有越久挣得越多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,沪深300过去十年长成这样:
同样,沪深300指数基金(比如华泰柏瑞沪深300ETF)过去八年是长成这样:
如果一直拿着不动,好了,就是一直在做升降机。虽然时间拉长看,股市还是上涨的,基金长期的确是盈利的,但是盈利空间会小了很多。而且,下跌被套的苦日子,谁都说不好能不能坚持得住。
这时候,基金止盈的意义就来了。基金挣来的利润,要好好吃下去不要丢;当基金开始亏钱了,注意,要止盈,锁住已经挣到手的钱,拒绝坐升降机。
止盈的坑在哪里?很多所谓止盈的方法都是错的。关于止盈,题主提及的方法,就是目标收益率止盈方法——买了基金,设定一个固定的收益率,比如说20%。一旦基金涨了20%或者年化收益率达到20%,就一次性或者分批跑路。
这个方法的错误在于,忽视了股市收益是不确定的、不可预知的。国内股市历来的特点,牛短熊长。好不容易遇到一次大牛市,涨幅都十分可观,比如2014-2015年大牛市,2006-2007年大牛市,还有2009年大反弹,2017年蓝筹股行情,近一年的中小创行情等等。每一次涨幅均远高于20%。如果赚了20%就跑路,那后面的收益要不要?如果要,那为什么要跑?如果不要,那很好,恭喜你在股市里估计也挣不到多少钱,毕竟只赚到一些芝麻,而丢掉了大西瓜。
实操层面,还有一个问题,阈值如何选——是设20%还是30%?首先,设置这个值是拍脑袋的还是根据历史经验定的,是否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?如果设置了一个值,比如20%,那涨到19%跑不跑,如果不跑他又跌回去了怎么办?
应该如何止盈?综合各项指标考虑,在牛市结束时全身而退。投资股票基金,合理的投资周期必然是根据熊牛周期来设置的。即在熊市末期开始逐步建仓买入,随着股市见底逐步加仓,最后在牛市末期清仓跑路,并在随后的熊市中吃瓜休息,等待下一个周期。因此,基金止盈只发生在一个时期,就是牛市结束。
关于牛市结束的判断,云舒觉得不应该简单用几个指标来衡量。单一指标都存在失误的可能性,最好的方法是多看几个指标,当有个别指标报警的时候,分批逐步撤退,尽量减少单个指标拿错指挥棒的可能性。
比如可能考虑以下几个指标:
市场情绪。云舒觉得这是一个最简单靠谱的指标。来一轮大牛市,市场情绪必然会十分亢奋,几乎所有人见面都在谈论股市啊、挣钱啊,打算往股市丢多少钱之类的。当所有人都打算进场捞钱以后,后面还有人来接盘么?2015年大牛市就是如此的写照,云舒在行业圈以外(作为业内人士,圈内天天讨论股票是正常的,不讨论说明要失业了),见了太多人在为股市激动,比如楼下居委会大妈啊,卖茶叶蛋的阿姨啊,隔壁理发店的小哥啊等等。当所有人都在谈论股市的时候,一定要小心,虽然不一定会马上跌,但可能离跌也不远了。
成交量和回撤等技术指标。股市上涨伴随着成交量的放大,所谓“天量天价”,但是成交量的见顶往往会先于价格的见顶。而股价开始跌破一些重要均线,也意味着趋势的改变。考虑这样的一些技术分析指标,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信号。
宏观经济指标。也就是一些基本面的因素,例如上市公司盈利涨不动了,市场利率开始收紧了什么的。
当然,本文主要是讲方法和逻辑,具体情况还是需要到时候具体分析,不宜一概而论。云舒关于跑路信号的判断分析,会同步在文章中发布,欢迎关注。
我是云舒,获得CFA资格的基金从业人员,13年投资经历的老司机。想投基金挣钱,请关注基遇人生!
这个问题有点绕,我们先来理一理。我想提问的朋友讲的是这种情况:
先是在1元净值时买入一支基金,假设是2万元。过了一段时间涨到1.2元净值了,就把持仓了一半给卖掉,卖完以后剩下1.2万的基金持仓,还有1.2万的现金。
接下来,又每天继续买入这只基金,打个比方,将这1.2万元现金分成20次,每次买600元。在20天以后,又变成了满仓这支基金的状况,至于基金到时候市值多少,就要看到时候基金的每份净值是多少了。
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:为什么要在上涨20%的时候卖掉一半,接着又分批每天把这只基金买回来呢?这种折腾的意义何在呢?
我想,只有一种走势能够解释这种操作的设想,那就是你认为,这支基金在上涨20%以后,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回调或者是震荡的走势,因为担心这种回调的幅度会比较大,所以就采取了减仓一半的做法。
但是你又认为这只基金还会涨,所以紧接着,又把减仓以后拿到的资金采取定投的方式继续买入这只基金,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基金的持仓成本。
但是,这种操作的逻辑其实是前后混乱的。
在卖出以后又分批买入,说明你对这只基金的前景是坚定看好的,那么是不是有必要去做这样一种短线减仓又买回的动作,目的仅仅是为了降低一小部分成本?
请记住,试图去猜测基金的短期走势是不明智的。尤其是在你中长期依然看好某支基金的时候,没有必要去做一个短线减仓降低成本的尝试。如果你担忧这只基金在20%的上涨以后可能会迎来一轮下跌,又不知道这种下跌幅度多大,时间多长,那么,你可以在净值上涨20%以后采取分批卖出的办法。卖完以后等待一段时间再做考虑,或者另选其他基金去投资。
做投资不能患得患失,前怕狼后怕虎,不知道该进该退。
做投资也不能把自己当做神仙,预测走势是愚蠢的,只有跟随走势才是王道。